四君子汤(四君子)
1、四君子”是中国画的传统题材,以梅、兰、竹、菊谓四君子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2、是传统寓意纹样。
3、明代黄凤池辑有《梅竹兰菊四谱》,从此,梅兰竹菊被称为“四君”。
4、画家用“四君子”来标榜君子的清高品德。
5、《集雅蔡梅竹兰菊四谱小引》:“文房清供,独取梅、竹、兰、菊四君者无他,则以其幽芳逸致,偏能涤人之秽肠而澄莹其神骨。
6、”文人高士,常借梅、兰、竹、菊来表现自己清高拔俗的情趣,或作为自己的鉴戒。
7、它的起源可早至晚唐,到宋代更为盛行。
8、表示作者的胸襟,作为自我心灵情致的表现。
9、明万历年间黄凤池还辑有《梅竹兰菊四谱》,一般均借“四君子”来表现正直、虚心、纯洁而有气节的思想感情。
10、各种形式的四君子图案纹样,一直流传到现在。
11、 清代“扬州八怪”之一郑板桥即善画此类题材,其中犹以画竹、兰为最妙。
12、明末郑思肖善画兰,而且兰无根,即寓意为河山破碎的无根之忧。
13、 我们先说梅。
14、我们知道,梅花较耐寒,花开特别早,在早春即可怒放,它与松、竹一起被称为“岁寒三友”,人们画梅,主要是表现它那种不畏严寒、经霜傲雪的独特个性。
15、那么,梅花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入画的呢? 据画史记载,南北朝已经有人画梅花,到了北宋,画梅就成了一种风气,最有名的是仲仁和尚,他创墨梅,画梅全不用颜色,只用水墨深浅来加以表现。
16、据说他有一次,看到月光把梅花映照在窗纸上的影子,从中得到了启发,便创作出用浓谈相间的水墨晕染而成的墨梅。
17、此后,另一画家杨补之在这种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这种画法。
18、创造出一种双勾法来画梅花,使梅花纯洁高雅,野趣盎然。
19、元明以来,用梅花作画更多。
20、元代最大的画梅大师应该首推王冕,他自号梅花屋主,他的水墨梅画一变宋人稀疏冷倚之习,而为繁花密蕊,给人以热烈蓬勃向上之感。
21、王冕的存世名作,是他的一幅《墨梅图》他用单纯的水墨和清淡野逸的笔致,生动地传达出了梅花的清肌傲骨,寄托了文人雅士孤高傲岸的情怀。
22、 明清的画梅者举不胜举,如刘世儒、石涛、金农、汪士慎等,从风格来看,他们大体继承了宋人的疏冷和元人的繁密两种画风。
23、 但是,要画好梅花,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,画梅人还必须有画梅人的品格,有人称之为“梅气骨”,一种高尚的情操和洁身自好的品格,正所谓:“画梅须有梅气骨,人与梅花一样清。
24、” 再看兰花。
25、人们画兰花,一般都寄托一种幽芳高洁的情操。
26、 如楚国诗人屈原就以“秋兰兮清清,绿叶兮紫茎,满堂兮美人”这样的诗句来咏兰。
27、但兰花入画则比梅花晚,大概始于唐代。
28、到了宋朝,画兰花的人便多了起来,据说苏轼就曾画过兰花,而且花中还夹杂有荆棘,寓意君子能容小人。
29、南宋初,人们常以画兰花来表示一种宋邦沦覆之后不随世浮沉的气节,当时的赵孟坚和郑思肖,被同称为墨兰大家。
30、 元代以郑所南画兰花最为著名,寓意也最为明确。
31、据说他坐必向南,以示怀念先朝,耻作元朝贰臣;他画的兰花,从不画根,就像飘浮在空中的一样,人间其原因,他回答说:“国土已被番人夺去,我岂肯着地?”因此,欣赏绘画,也是必须了解历史背景的。
32、而清人画兰,则以“扬州八怪”之一的郑板桥最为著名的了。
33、郑板桥是一个注重师法自然的人,他画过盆兰。
34、但尤嗜好画“乱如蓬”的山中野兰,为此,他曾自种兰花数十盆,并常在三春之后将其移植到野石山阴之处,使其于来年发箭成长,观其挺然直上之状态,闻其浓郁纯正之香味,因而得山中兰“叶暖花酣气候浓”的贞美实质。
35、 竹入画,大略和兰花相当,也始于唐代。
36、唐代的皇帝唐玄宗、画家王维、吴道子等都喜画竹。
37、据说到了五代,李夫人还创墨竹法,传说她常夜坐床头、见竹影婆娑映于窗纸上、乃循窗纸摹写而创此法。
38、到宋代,苏轼发展了画竹的方法,放弃了以前的画家们的双勾着色法,而把枝干、叶均用水墨来画,深墨为叶面,淡墨为叶背。
39、以后的元明清时代,画竹名家辈出,只要是山水或花鸟画家,没有不画竹的,而且开始强调竹的整体气势。
40、不过,在众多的画家中,郑板桥的画竹也堪称为一绝。
41、 对于画竹,郑板桥曾写下了自己的体会:“江馆清秋,晨起看竹,烟光日影露气,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。
42、胸中勃勃遂有画意。
43、其实胸中之竹,并不是眼中之竹也。
44、因而磨墨展纸,落笔倏作变相,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。
45、总之,意在笔先者,定则也;趣在法外者,此机也。
46、独画云乎哉!”因此,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,激发情感,经过“眼中之竹”,转化为“胸中之竹”,借助于笔墨,挥洒成“手中之竹”即“画中之竹”。
47、郑板桥的作品,存世较多,流传也广,自清代以来,被世人行家所叹眼,成为“人争宝之”的珍品。
48、 菊花入画则稍晚,大略始于五代,比起梅兰竹来说,表现菊花的作品则相对要少得多。
49、根据画史来看,五代徐熙、黄筌都画过菊,宋人画菊者极少。
50、元代苏明远、柯九思也有菊的作品。
51、明清两代画菊的也不多。
52、现有明代吴门画派中最享盛名的画家陈淳的一幅《菊石图》藏于首都博物愤,这是本来就较少的菊花作品中的珍品。
53、 梅兰竹菊入画,丰富了美术题材,扩大了审美领域,它们不但本身富有形式美感,而且可以令人联想起人类的品格,所以它既便于文人们充分发挥笔墨情趣,又便于文人们借物寓意,抒发情感,因此,描写“四君子”之风至今不衰。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-
大咖七日谈 | 沈建光:2023年稳增长政策要避免“温吞水”-当前焦点
-
在市场波动中保住利润,浙江制造业老板们如何应对?
-
全球观速讯丨山西:起好步开好局,煤炭生产力争实现首季“开门红”
-
返乡办厂,制衣厂老板希望把去年亏损的赚回来-天天播报
-
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8年全球第一
-
环球快看:春节假期国内旅游市场强势回暖
-
每日观察!加强古城保护 延续历史文脉
-
全球实时:玉兔奔九州 年味满中华——从癸卯春节看中华文化新气象
-
农村走亲访友如何做好健康防护?——权威专家解读防疫热点问题
-
Spotify裁员6% 数字广告“盛世”不再|环球焦点
-
环球即时:蹭热度也要适度!有咖啡店售卖“莲花清温咖啡”?查!
-
内蒙古实现档案查询“掌上办”
-
准格尔旗: 吃着 “六六八八”过大年
-
报告预计2025年国内增程式电动汽车销量有望突破50万辆
-
今日热讯:2022年新增社融超32万亿元 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较大
-
世界观速讯丨民生直通车丨2023年春风行动将提供3000万个就业岗位
-
玉兔迎春启新程——全国各界群众欢度春节
-
兔年春晚:中国年轻人喜爱的“文化年夜饭” 天天热资讯
-
世界热点!度过最艰难一年,机票代理人忙起来
-
世界快资讯:水银温度计“便宜又好用”!为何要全面禁产?
-
2022年内蒙古GDP为23159亿元,同比增4.2%
-
全球实时:“疫问”系列报道 没“阳过”原因何在?春节需要注意点啥?专家回应
-
【强信心谋发展开新局】让民生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
-
春节红包大战静悄悄 | 一佳之言-焦点关注
-
国家乡村振兴局2023年稳步推进乡村建设_天天动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