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速读:颗粒归仓,到底归到哪里?走进中国粮仓→
截至6月17日,全国已收获冬小麦面积超过2.97亿亩,收获进度过九成五,已经基本接近尾声。离开了土地,小麦、早稻这些作物将开启怎样的旅程?颗粒归仓,到底归到哪里?
扦样、检验、除杂、称重,当小麦在一道道科学规范的流程下,通过层层筛选后,它们,就成了中国粮仓新的住户。而耕种人也拿到了辛苦数月的回报。
【资料图】
每年的5月下旬,以颗粒归仓为目标的夏粮收购就开始了。夏粮收购,主要收的是小麦和早稻。伴随着收获的进度,小麦的收购自西南向北展开,而早稻主产省份的收购也将从7月中旬陆续开始。
在我国,粮食库存主要由政府储备、政策性库存、企业商品库存三类构成。其中,政府储备包括中央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,是守护粮食安全的“压舱石”。
中央储备粮库的所在地遍布大江南北,在全国有近千家,最东端的中央储备粮库位于黑龙江建三江;最西端的在新疆喀什;最北端的位于内蒙古海拉尔;最南端的则在海南三亚。而如果比数量,吉林省要拔头筹。大国粮仓里,主要储备小麦、稻谷、玉米、大豆等口粮,也会储藏一些棉花等经济作物。
储粮仓的造型也是很有讲究的,外形不同,储粮效果也不一样。高大的平房仓单仓仓容达5000吨左右,单位仓容占地面积大;浅圆仓的单仓仓容近10000吨,粮仓气密性较好;而沿海地区常见的立筒仓则占地面积小,大多在港口库点使用。
我国最新研发出来的“架空式气膜仓”,与传统粮仓相比,它的气密性能提升了2倍以上,这样一座直径23米、仓体高36.1米的气膜仓,单仓能储粮7500吨,可以满足7万人一年的口粮。
现代化粮库当然不能只靠容积大,还要有高科技护航。都说储粮难,就难在粮食是生命体,只有长期处于适合“休眠”的温度、湿度环境下,才能抗“衰老”,确保储粮绿色新鲜。
让我们走进粮仓内近距离感受高科技。粮仓内一大片全都是小麦,它可不是薄薄的一层,而是足足有6米高。一整仓的粮食有6000多吨。这么多的粮食在一起,控温是关键中的关键。小麦在这里冬天感受开窗后的自然风吹拂,夏天则享受“空调冷风”的服务。而通过内环流控温技术,冬天攒下来的冷气还可以在炎炎夏日再度释放,节约能源,这样,粮仓全年的平均粮温基本控制在20度以下。
粮情实时监测也不容马虎,电子测温技术就像保管员的眼睛。在粮仓内,分布着上百个测温点,保管员可以随时通过粮温的变化判断粮情是否稳定,并通过库区智能化粮库监管平台查看每一粒粮食的状态。
然而,享受着宜居生活的粮食,可不能当粮仓的常住居民。作为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储备,粮仓必须“喜新厌旧”。每年轮换的粮食占库存总规模的20%到30%。一般小麦3~5年就要轮换一次、稻谷和玉米则2~3年轮换、豆类和食用油需要1~2年轮换。
那么问题来了,轮换出来的“陈”粮用来做什么呢?实际上,我国每年生产的粮食也并非当年就全部消化掉,相当一部分要进入储存环节,然后被加工再投放终端市场。
中国人的饭碗要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,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。目前,我国口粮的自给率在100%以上,谷物自给率在95%以上,人均粮食占有量大概480公斤(2021年:483.5公斤),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,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、口粮绝对安全。进入新时代,我国政府储备粮规模结构布局持续优化,稻谷和小麦库存量超过一年的消费量,“大国粮仓”,有力保障着粮食安全。
颗粒归仓,中国饭碗端得更稳了。眼下,除了冬小麦,很多蔬菜、水果还有特色作物也迎来了丰收,因为它们,餐桌的色彩更丰富,我们的营养更丰富,生活的滋味更丰富。
同样是小麦,河北邯郸馆陶县一个基地里的小麦有点特别:小麦粒是黑褐色的。馆陶县今年种植了3万多亩黑小麦,又是一个妥妥的丰收年。
黑小麦含有丰富的花青素和微量元素,价格比普通小麦更高。好吃有营养,丰收能致富,这样的产业有前途。
收割机是夏收的主要武器,但传统麦客也没有退场。在山东泰安羊流镇,这片高秆麦,就是农户用镰刀收割的。
秸秆被完整地保留下来,经过14道工序,摇身一变,成了精美的麦秆扇。这一特色产业带动了10多万人就业。不少老人在家门口喝着茶、聊着天就挣了钱。麦秆扇摇啊摇,摇来夏日凉风,也摇来致富风。
“手把青秧插野田,低头便见水中天”。有了依山而造的梯田,丘陵和山地也能大面积种植水稻。福建漳州湖林乡石井村千亩梯田,迎来水稻插秧季。农民们娴熟地犁田、插秧。山川为纸,农人为笔,千亩梯田美如画。从空中俯瞰,就像镶嵌在大地上的指纹。农业,是一门技术,也是一门艺术。
在重庆云阳良民村花椒基地上空,一条轨道随着山地起伏蜿蜒向前,轨道上的两辆小车,装满了村民采摘下来的花椒。由于部分地块坡度接近50度,以往人工运输非常困难。今年年初山地单轨运输机正式开通,4000米的轨道能实现仰角上坡,安全又高效。花椒坐上“小火车”,现代化农业驶入快车道。
酸酸甜甜,都是“梅”好生活的滋味。安徽歙县柘岱村,5000多亩高山杨梅丰收了。果农们采摘、搬运、分拣,新鲜的杨梅将被销往全国。村里种杨梅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,如今,当地引进优良品种,拓宽销售渠道,还发展观光农业。小小杨梅红得发紫,村民生活甜上加甜。
广西柳州近4万亩春季莲藕开始采收了。百朋镇的一个藕塘里,藕农们手、眼、脚并用,挖呀挖呀挖。只需用池水轻轻一洗,便能露出“白白胖胖”的真面目。因洁白如玉、脆嫩鲜甜,这里的藕又被叫做“玉藕”,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,不光供应国内市场,还将出口亚欧多国。玉藕玉藕,销路不愁;勤劳致富,更上层楼。
南方的玉藕端上北方餐桌,大湾区的食客也吃上了河西走廊的第一茬上海青。在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,农户们在田间地头采收蔬菜,手起刀落,装筐转运,长三角、大湾区抢着要。这里日照时间长、昼夜温差大,这些年又搞起了设施农业,先天优势叠加后天努力,干旱的大西北绿意葱茏,河西走廊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蔬菜外繁制种基地。理念一变,黄土成金。
关键词:
-
全球热头条丨国家能源局开展新型储能试点示范工作;2023暑期档总票房破15亿丨明日主题前瞻
-
本周四只新股登陆创业板,发行价最高破发最凶|新股观察 天天看点
-
环球新消息丨管涛:人民币再度破七后,央行为何“只说不做”|汇海观涛
-
机构论后市丨年内最佳机会逐步展开中;配置上坚持业绩为纲
-
中国加入CPTPP最新进展!递交了交流文件,专家解读来了
-
即时:“双创板”10余家拟IPO企业卡在注册环节,批文难获为哪般
-
每日资讯:农村派出所里有个“辅警指挥中心”
-
金融“养料” 为制造业企业“输血”“造血” 当前速递
-
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消费提示
-
全国麦收已进入尾声 夏种夏管接续展开_全球播报
-
国家外汇管理局:5月份我国外汇市场供求延续基本平衡|全球今亮点
-
北京:购买医疗机构预付卡7日内未消费可退费|世界今亮点
-
市场需求延续弱势——水泥行业进入转型升级阶段_当前聚焦
-
中国跨境电商年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2万亿元|全球头条
-
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三明医改见闻:聚焦慢病管理 守护群众健康
-
“千万工程”调研行丨有“颜值”,更有“产值”——杭州临平美丽乡村走访见闻
-
当前热点-卷王极兔递交招股书,快递业开启新一轮内卷?
-
麦收时节丨全国麦收进度已过九成 多地麦收加紧进行
-
环球今头条!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
-
国家医保局推出首批十六项医保服务便民措施
-
世界今日报丨国家反诈中心推出《2023版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手册》
-
【推动五大任务见行见效】二连浩特口岸“两步申报”应用率创历史新高|播资讯
-
焦点报道:五部门发文增强金融服务能力 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
-
前5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近10万亿元 每日观察
-
去年全国6家三甲医院专利转化合同金额超亿元 上海两家医院转化量超百件